一燈黃金陵書畫網

一燈數位美術館

說書寫心理

寫字最佳的狀態為何?

答:寫字前但莫思量如何寫好,也莫思量怕寫不好,一切好壞皆莫思量,即是正念,也是正見,即隨時皆有自在感。

前一個字寫好寫壞已過去,莫思量,則過去心自絕;未寫的下一個字,也莫願莫求如何寫好,則未來心自絕;只是精神統一於當下運筆。
心不著於筆,不著於紙墨,不著於碑帖字相,也不著於環境,與太虛渾然一體,則隨手所書盡是太樸之象。

如何臨帖而不致落入某家碑相?

答:經云:「以相離相,以空離空」;初學者臨帖自當先由形相入,而漸學其神;既得其神,即不作某家帖想,如下圖由1形神而進入2、3漸得其神,至4全得其神,便不落入某家相。經云「持經須悟真理,否則易著相」,故臨帖亦藉其形以得其神意,既得其神便可忘形,忘形即不著相。
經注云:「有了妄念心,就不能常住菩提心,但是欲菩提心常住,就要離相,要離相就要分別一切相」。臨帖於分別各家碑帖一切法,而不作記憶想,便能在諸碑帖筆法離相。但知一切法,不作一切法想。

習字日久,何以未見進步,可知其因否?

答:初習字,先見形未見神,臨形容易得神難,故開始似覺進步較快,習之日久,形雖具卻感覺不似。蓋得神不但要得帖心意,更要體會原作者之心性,方能得神。故習字日久,未見進步蓋未得其神所致。

何以臨帖之字比隨意寫的不自然?

答:臨帖時,因有較多顧慮而分神不安;而隨意寫時,全部由主觀意識主導,精神統一,故字較自然。再言,人性本尚自由,率性無礙最為快樂,一旦想臨好字或想寫好字時,其內心意識型態即承受壓力而不自由,心靈一旦受到限制,個人的潛在才華便無法釋放出來,字即變得僵化而不靈活,結果當然不自然。

用功可有步驟?

答:書法學習步驟概可分技法與心法。
初學者仍應由臨帖基本筆法入手,每一筆劃及字型架構,務必練至不假思索之精熟,由「似而不似」,練到「不似而似」,前者指「形似神不似」,後者反之。如此方有心得而不落帖碑字相。心法必待技法熟練後方能展現,一如彈鋼琴,必須精熟琴鍵的位置,心手合一,手琴同步,方能彈好音樂。
技法得心應手之後,再求心靈層次上的工夫,講求心靈及思想上的提升,是為心法階段。初學者臨帖應由形臨中求「形似」,再求「臨而不臨」「不臨而臨」之「神似」,此時臨意自處於「住而無住」「不住而住」境域,是為要妙。

應如何用功方能得力?

答:用功不存功想,便是心不存收穫,心不存收穫,耕耘乃能專注於當下,而不起分別心及計較心,起二心便不清靜,易入急躁心境。「不問收穫,但問耕耘」確是良言,也即禪家所言「只是活在當下的過程,無未來心,無過去心,無現在心,三際均斷的當下靜寂世界」。
書寫或臨帖之要妙,不在求形似與否,而在求神似;神欲活現,心靈須放開而不執著,惟其放鬆才能自在,隨緣之心性才會出現自然與逍遙,即離行雲流水之意不遠矣。故用功首在以放心為先,次為氣勢(生命力的展現),再次為結構與線性。欲求形似,反而自縛,如此用功徒增困擾。

疾遲與心之靜躁有否相關?

答:疾遲為運筆之速度,靜躁為心之靜動。
心筆合一者,其運筆之時,筆觸上是疾而不躁。
心動比運筆超前時,即心在筆前,於筆觸上呈急躁;心在筆後,則慢而呈「拖」的筆觸感。
心筆合一者,運筆縱然是慢時,筆觸是靜而不「拖」。

書法如何陶冶性情?

答:書法以靜定為第一要義,若以美醜為訴求,將流於形相,如此著相將牽動慾求心,心自不清靜,心不清靜,性情即不穩而生煩憂。
若以靜定為訴求對象,「定中慧生」、「定中意淨」,意淨則體內元氣順和,性情自然溫順。
申言之,心專注於運筆之當下,時間感即停止,故心靜。心求美時,意識因求美而來往於前後「字」之比較,或與他人作比較,則心氣浮動不安,煩躁相乃生。
靜性屬上下向性,動性屬前後左右移動性,前者具「靜止時間之因」,後者具「追逐時間空間變數之果」,故授受宜由靜入,不但可陶冶性情,也可改變氣質。

如何從學習中得到快樂?

答:當下靜心一處,無事在心頭,不思寫好,也不懼寫壞,也不動心,是為定,定中自生喜悅。臨帖但求神似,執著於形,會在拘束中失去快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