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點線
♠書法的點線有別於其他否?
答:西方造形美術使用的點線,多為機械圖形而少變化,而中國書法使用的點線較具人性化,可隨著書者的心理及精神變化,而有不同巧妙的線性及線形變化,這是使用毛筆的特點,非西方製圖儀器或西畫排筆等所可替代。
♠如何知書法之「點性」?
答:書法之「點性」依其點的種類而有分別,其特性為:
1.具有調和字體結構空間密疏力之點綴作用。
2.於字體結構上具有平衡作用的存在感。
3.具有視覺誘導的美感。
4.具有表現精神狀態的特性。
♠請舉例說明點性及其受力?
答:以水滴為例,一水滴受三力之牽制而決定其運動方向如圖71-(a),在書法上之「點」,亦受大自然運動軌跡移意的影響,故在「點」的寫法上也有不同的受力,如圖71-(d)(e)用於「必」、「與」及「深」等字之點,即呈現不同指向結構中心及不同的暗示,若尚有與其他點組成「點群」時,該點尚需要與其他點群表示相應之意,例如「與」字下二點,必要考慮左右相應以平衡字體重心。如「深」左邊,要考慮與其他二點之共識性,以指向結構中心。再如「必」字之三點,也要考慮點與其他點組合之關係,以穩定結構及美感,故點與位置有關聯,古云「一點不得其所,如美人缺一目」。可知一點之下筆,應考慮因素甚多,亦可見其重要性,不能不慎。
♠寫「點」時應注意什麼?
答:
1.需有與其他點群互動之作用。
2.需有平衡字體結構之作用。
3.需有承上轉下筆順之作用。
4.點之運用有促使字的精神更活潑之作用。
5.點之大小有促使該「點」周邊空間穩定之作用。
♠如何使點群「點得其所」?
答:古云「一點不得其所,如美人缺一目」,可見一點點的不對有多難看,如何才可謂之「點」得其所:書法上「點」及「點群」皆因文字結構及固定造形而有一定的位置,所以只要不破壞結構、重心平衡、美感、自然、與氣韻生動,即可謂之點得其所。
♠線性在書法視覺上含意如何?
答:
1.輕重:即線條之細、粗。在運筆上為提筆與按筆用力上作區別。
輕而細線條代表清秀或細心,其墨量小。
重而粗線條代表厚實、有信心或穩重,其墨量大。
2.粗細:視同輕重,具線條上氣韻變化之妙,粗線喻主角(主),細線喻配角(賓),二者有主賓之感。
3.疾遲:以運筆之速度作區分。
疾:速度快,有衝力,率性、乾脆、肯定、自信而意清。
遲:速度慢,猶豫、不果斷,心不肯定而意滯。
4.滑澀:用墨之多寡與筆紙間之肌理關聯而有差別。
滑:富潤澤、墨色分明、流暢感。
澀:富古拙、飛白多、枯躁感、樸實感。
5.曲直:因線條的流向而有差別。
直:直率、肯定、原則、樸實、剛直。
曲:婉轉、陰柔、多變、流媚、流暢。
6.剛柔:以線性感覺作區分。
剛:線直而有勁,富生命力、精神力,獨立感及陽剛之氣,喻為毅力。
柔:線曲而有綿綿不斷的力量,如流水、麥芽糖、蔓藤、柳枝等,富生存之韌力,隨處而安,喻為耐力。
7.濃淡:同(2)具墨色上氣韻變化之妙。濃的線條比喻接近,淡的線條比喻遠離,二者互有前後變化感。
♠請問書法上線條的應用為何?
答:書法上的線條組合,有直線與直線、直線與曲線、曲線與曲線等,係依文字的結構及書體的造型為主要決定條件,例如:隸、楷中直線比曲線多,而篆、行則直線曲線交用。而草書,尤其狂草,均以轉筆為多,使用曲線比直線為多。
楷書之直線多為左下右上斜直線,而隸書之直線多為水平橫線,至於篆書概如梅枝垂柳。
♠請說明隸篆與楷行草書體筆法的差異性?
答:人的心智與心性有巧拙之分,筆法亦有露鋒與藏鋒之分,字體結構有穿插交錯及單純平實之分,運筆有快慢之分,字質有靈巧與樸實之分:
智→巧→靈巧、機靈、多變→筆法為露鋒。
性→拙→平實、樸拙、少變→筆法為藏鋒。
露鋒多用於楷、行、草,適合表現個人才華之顯露。
藏鋒多用於篆、隸,適合表現個人本性之敦厚,心靈上修持的收斂。
♠楷書與行書的運筆有何差異?
答:楷書的點、劃皆是獨立的字元素,而每一字皆是完整的一個字,它強調獨立與完整,所以每一個字的最末一筆,應考量整個字的平衡與穩定。而行書則注重點劃之間的連繫,不管是筆連或意連;字與字之間亦要注重連繫,它所強調的是關係與脈絡,所以每一個字的最後一筆,皆為下一個字的頭一筆的連繫,能否流暢是考慮重點。前者如人之骨架謂之體,後者如人之神經系統謂之系,二者運筆的精神有別。
♠可否以「慢澀」之逆筆抖法以求拙?
答:澀者,乃筆墨與紙相摩擦所產生,逆筆更加強摩擦係數,由自然摩擦產生之線性,自會呈現出物之「拙」性。然以「抖」之筆觸而有意模倣「拙」的表現,如古木表皮之蒼拙或石碑風化之龜裂痕等之模倣觀念,均非出自本性,而是以「智」仿拙。
「拙」者為本性的自然流露,如老人,其臉上之皺紋,並不是「有意的模倣」可得。
「拙」性的可貴處是在「時間痕跡之真實性」,用有意之倣效,反失其真實,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矣。
「真拙」性的表現,其心要自然,真實不欺且不做作,非刻意模倣。猶如模倣憨厚,其本性即已不憨厚了。如要仿毛公鼎、石鼓文之古拙,皆須心中有所體悟再去模倣,若刻意抖筆以求拙,皆是邪知自見。拙者係天真、素樸憨厚的本性,非模倣可得,若以模倣方式學拙者,則其模倣素樸之心,亦屬巧智。
♠書法是否寫意為主,寫形為次?
答:傳經在傳心,寫字繪畫亦如是。畫竹畫蘭,在繪其「竹性」「蘭意」,而不在形,若著於形色,世上豈有墨竹、黑蘭?書法古來即以黑白二極色之對比以顯現精神,主要乃在傳達作者心意,並非一定要以黑寫白,或非以黑色寫不可。不執著以黑白來表現,其目的在傳心,傳神意。
寫楷書,心識易著於筆畫之整齊與否,或似不似某家法,皆導致心不寬鬆,甚至僵硬。縛緊神經握筆,其結構即僵化,因此古來善楷書而不善行草者如柳、褚、歐,皆因習慣於注意線條之組合,致使筆意不通暢,獨顏體對線條較能不執著而心繫整體,故其楷書結構最佳而行書也能暢意快書。